close

 


抽象浩瀚-一場綠夏禪意的藝術對談


 


徐畢華+陸潔民              訪談筆錄: 首都藝術中心 蕭妤倫


 



                                                                                                                                  林枝旺   攝影

   



序曲


 



天空一抹光暈,落在知了聲浪的木柵山間,一場夏日午後的「藝術對話」為徐畢華二十四載悠悠創作歲月,揭開了繽紛有趣的神祕面紗!


 


在首都藝術中心安排之下,隨著畫廊協會藝術顧問陸潔民先生的腳步,我們探訪國內當代知名的抽象畫藝術家-徐畢華,與「源」雜誌林枝旺主編,展開一場穿梭古今、東西方抽象藝術欣賞的深入對話。


 


在一百號抽象畫作前,舞動畫布上華麗的探險-她是徐畢華;拾起三芝海邊貝殼、山居枝葉入畫;展讀詩文、寫作,看山看雲,伴隨音樂境遇冥想、起舞、作畫-她是徐畢華;戴笠荷鋤穿著雨鞋巡水,除草修枝,蒔花種菜,烘培麵包…..,也是她-徐畢華。逍遙自在的山、雲、水、石、樹、花….抒情寫意風情,盡在徐畢華的作品當中,她用人文與自然的哲思,互訴衷曲,匯流成其「文人抽象繪畫」世界的無窮無盡。


 



藝術之「道」

 


陸潔民(以下簡稱陸):妳的畫在極簡的空間中非常耐看,(徐畢華的山居工作室為極簡的現代建築),充滿東方「道」精神的構圖原則,而抽象畫最困難的,即為其構圖是「立體」的,色彩、點線面等皆要考量,再加上「破與立」的氣韻穿梭,妳在創作時收放之間,讓人可以明顯感受到動能與靜能之間的深度平衡。以「飛鴻」這幅畫為例,構圖相當有趣,妳以黑白貫穿、破立出紅、黃兩者的關係;畫面中的黑色時而剛強有力,明顯呈現;時而剛中帶柔以渲染方式,不著痕跡的自然遁隱在紅色色塊中。


 


徐畢華(以下簡稱徐):抽象畫其實是很科學很細微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12兩個整數中間,尚有許多小數,不管是色彩筆觸或律動,都有非常多可能性。作為一個「出色」的畫家,必須要能仔細的調出心中所要呈現的顏色與調子。以「飛鴻」一作為例,畫面上半部的紅色帶著暖色系橘色調,與右下半部的酪黃色色塊空間,有一個鮮明主調的呼應。誠如老子所說「知白守黑」,黑色就像是魔術師一般,能夠突顯出畫面上的每一個色彩,可以作為我畫面上色彩與色彩之間的橋樑。而且我喜歡讓這座橋樑時而明顯,時而隱晦,充滿著剛強與神祕的誘人特質。至於白色,又是與黑色色塊與線條做了一場有趣的對話;它不但能凸顯其他色彩,也能因為白色的加入讓其他色彩更協調。


 


你剛剛提到的破與立間的關係,非常有趣,這的確是中國美學構圖的重點,我畫面上的這些粗線條,是用來打破了原本黃與紅色間的橫式構圖,一些神來之筆的細線條,就像是音樂裏的切分音一般,畫龍點睛的讓畫面節奏與構圖有了活潑與新的變化。


 


「飛鴻」這幅畫作原本就是文字觸發我的創作靈感,其構圖實與伊拉克名建築師札哈.哈蒂的建築動態平衡概念類似(註一)。哈蒂認為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是動態能量的世紀,我想進一步延伸,二十一世紀是動態與靜態兩者能量平衡的時代!我作畫時常琢磨很久的時間在觀照畫作,思考如何在動能恣意展現之餘,以靜能的控制來平衡畫面?我喜歡研究建築,好的建築就像是一個大型的立體雕塑,給予我許多畫面結構的靈感。


 



     飛鴻  20F  2004


 


東方人文vs.西方技法


 


陸:是的,欣賞妳的抽象畫,可以發現本質上是東方的人文精神,而技法、構圖有來自西方的發展形式,並不是每一位畫家的作品都可以或者經得起解析,但是我在事前翻閱你的作品集,就發現妳的抽象作品真的可以細細的從美學的各個要素來解析與欣賞,現在親臨現場並且透過你對創作過程解說,真的可以使賞畫者更容易理解,增進感知與溝通。人們一般談到抽象繪畫的欣賞,常常含含糊糊地說就是去感受它就可以了!?事實上以我理工的背景出身,實事求是,對「解析」是相當敏感的而且覺得重要。


 


我覺得你的畫作當中的線條與色彩的呼應、佈局、與比例非常好,每一個筆畫看似瀟灑自如,卻都有其道理,的確是值得賞析的!以這一幅「時光之旅」來說,好特殊的構圖,上重下輕,有失重的感覺,上方有一段道繁複色彩與線條,下方神來一筆,透過下方白色這一筆衝上去,與上面的繁複線條產生不對稱平衡的對話,是虛實繁複之間的對話。色彩在畫中深淺層次有次序的交織呈現,最後以簽名為收尾


 



時光之旅 Journey through Time 107x76cm 2004 Mix Media on Canvas


 



徐﹕這幅<時光之旅>,我在上方開了一道繁複的色帶,線條與動感交織,像是閉著一隻眼去看凡塵世界;而畫中那些被筆刷抹平的色彩,呈現了生命稍縱即逝的速度感般。我認為做視覺藝術要能表達意境,將感動轉為視覺。不論是讀余光中的詩,或是回去讀經典的東西,藝術家應該能夠來回往復在傳統與現代中,並且將創作賦予當代的意義!


  


 


陸﹕我在閱讀你的畫集時,發覺你的每一幅畫的話題都取得很好,這不是很容


   易,因為我們可以見許多藝術家的畫題只願意取「無題」、「靜物」、「風景」、、, 


   而你的畫題卻充滿文學與哲學詩情,可以讓人有更多的聯想空間。那來這些靈感? 


 



藝術與生活渾然一體

 



徐:我創作的靈感來自多方面,可能是書中的一句文辭,一片色彩,空中一抹浮雲,畫室窗外飄來的桂花香氣,一段音樂的旋律,一山夏日的蟬音、、、,這些都是生活裡「耕讀筆繪」過程中感動的體驗,觸發了創作的生命能量。在我所接觸的跨領域人文學習當中,不管是文學、哲學、建築、音樂、園藝、舞蹈、烹調,都是我好奇學習的出發點,更是我創作時是可以信手拈來的藝術種籽。


 


我從不自我設限只當一個「畫家」。我了解自己,不是素人,也不喜歡學院的束縛,就當一個是逍遙的文人藝術家吧!


 



藝術生涯的關鍵時刻

 



陸﹕你大學讀的是教育,為什麼會有興趣走藝術的路?


 


徐:走了大半輩子藝術的路,其實因學是有幸遇見一些關鍵人物。小時候,家中毛玻璃、紙拉門、白牆壁盡是我鉛筆塗鴉的軌跡,母親不但不責罵,也不忍在年終大掃除時拭去、、、這給予小女孩多少畫家夢想的鼓勵!記得在小學三年級時,我向母親要求要擁有私地,母親也煞有其事地撥給我後院的一小塊地(1公尺×2公尺),允許我到前園去挖花草來布置這一方花園。母親真是一個可以和我一起築夢的親人。除此,身為裁縫師的她,也讓我在小三就嘗試自己去布店選布料,自己設計新衣裳。而父親濃厚的文藝氣息讓書法、文學、膠片音樂從小薰習了我。誰說藝術不是來自生活!非常感謝父母對我的造化。他們給予我這些自由與愛的薰陶,完全沒有一絲目的性與強迫。


 


第二個影響我的關鍵人物是高三導師,面臨聯考填寫志願的困惑時,老師了解了我的多元人文志向,鼓勵我不要只挑藝術系,也因此讓我上了教育系,並且以英文為輔系,在這段期間研讀了許多教育、心理、哲學、文學、、、的課程,也為日後走上藝術的路途多了幾分良好的人文滋養。


 


第三個影響我的關鍵人物是大四的【教學原理】老師,鄭石岩教授。大學畢業將屆,面臨選擇藝術或考教育研究所時,他指點了我的迷津---「人要往自己的才趣發展才是最有意義的學習!」因此我選擇了走上藝術創作的路。


 


第四個影響我的關鍵人物是我的另一半,劉文斌。有藝術天賦的女人很多,但走入家庭之後,礙於現實很多人都宿命的放棄了自己生命深處的最愛;他卻是一路鼓勵,支持,讓我可以到今天無悔的投入藝術!


 


當然,除此之外,周遭的好友及和我合作過的畫廊,以及現在合作最密切的首都藝術中心,都給予我許多鼓勵--來自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實際支持,我只能感恩的以好作品回報!



   

逍遙獨特的藝術玩家


 



陸:近年來藝壇常常驚艷妳融合舞蹈、音樂、文學的創作表現。藝術上最困難的是與別人不一樣,又要不斷跟自己不一樣,藝術最不變的定律就是永遠的在變,一個新風格的出現很難,一定與畫家本質潛能有關。所謂「大師」的形成需要具備改變當代人們欣賞觀念的風格;風格是藝術成熟的標誌,亦須符合時代潮流,人格特質是關鍵。畫家風格的養成又轉換、突破,一定有很多醞釀期或階段,2001年時你與光環舞集的劉紹爐,為畫廊博覽會揭開序幕的演出,撼動不少人心。


 


徐:我的創作過程一直與人文與自然思想連結至深,所追求的不僅限繪畫形式,而是藝術中一種「道」的境界。源於儒家的「中道」思想,老莊道家的「逍遙無為」思想,以及佛家的「覺性當下」思維。這些思想互為經緯,深深影響我的創作理念。我作畫從直觀開始,真實展現內在生命能量,在構圖色彩韻律的動靜之間尋求深度的平衡、協調的對比,也因此畫中構圖出現的:參差疏密、亁濕變化、空間轉折…..,饒富悠遊的趣味與中道的思維。


 





共舞共畫  2001  徐畢華vs.劉紹爐


 



與劉紹爐相識很早,他從紐約學成回國,開創以嬰兒油塗抹於舞台與舞者身上的表演藝術,一舉聞名國際。他純粹、極簡、偶發的藝術創作風格與我後來的抽象藝術發展越來越接近。紹爐對我的作品極有感應,因而激起了我們共舞共畫的跨界合作契機。我們的跨領域合作,經由以「氣」引出聲音、身體肢體變化,與靈性結合,並在畫布上呈現,這樣的共舞共畫開啟我身體藝術之路,而後也以獨舞形式呈現個人藝術創作的另一個面向--即興舞繪創作,試圖在音樂的當中尋找抽象的色彩與構圖及肢體律動。


 




 靈氣之音  即興創作舞繪


 


這一路走來,讓我不斷深化自己的創作,在偶然寒冷的冬天,我突發奇想,從靜坐冥想改為以聽音樂起舞為創作暖身暖心的轉變,也因此發現了個人繪畫的新可能性很大,而發展到此風格上來。


 


用身體藝術來解讀畫作


 


陸﹕面臨抽象繪畫藝術,我認為「賞析」,事實上是很重要的。就像剛才,在畫布前,妳馬上隨法國香頌舞出抽象畫的創作歷程,這就是有名的徐畢華式的藝術賞析!妳如此鮮明的風格是如何衍生出來的?


 


徐﹕二十一世是身體藝術的世紀,這些年來的跨領域合作與表演藝術,更讓我深深感到以前對自己身體的忽略。手腦並用的藝術創作,怎能不聽聽自己身體心靈內在的聲音與律動呢?誰說繪畫只能用畫筆?我現在不只用筆、也用手、用腳、用身體、用頭髮、用氣、用能量創作對我而言真是身心靈的整體展現。就像當年他康丁斯基所言,藝術應該結合音樂、舞蹈、肢體、繪畫、文學、戲劇….,真是一場華麗的藝術派對!


 


    有一回一對收藏家夫婦面對著牆上掛著我的一幅20Fx3抽象畫作<黎明行書>,正在左思右看不知如何體會與欣賞,我很直接的在畫作面前,用舞蹈來表達我畫中的律動與趣味及空間色彩的變化,這樣的藝術賞析讓他們驚喜,一下子就感通了,當下買單!


 


陸:非常有趣的過程!好一個「華麗的探險」,這首律動很強的法國香頌,會讓人聯想到巴黎夜晚浪漫熱情的跳舞場面,這幅畫面上用了非常野獸派的紅色與綠色的對比,但是你也沒有忘記用黑色以及藍色來做冷靜與理性的平衡,右上角幾道彎的曲線,是用手指抓的嗎?真的很原始,藝術家跳給你看,就是這種感覺,這就是徐畢華,讓人更容易了解你的畫。


 


 



華麗的探險  100F  2004


 


 


好的抽象藝術是可以賞析的


 



陸﹕我到荷蘭看了以X光檢視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畫,發現底下有修改構圖的痕跡,我們可以察覺一張佳作,可能透過不斷的調整,達到精練成熟的局面。優秀藝術家通常有三個特質:鮮明的原創性風格、難以取代的高難度技法(線條、構圖色彩等)、以及良好的品格修養;我常常鼓勵一般民眾多到美術館看原作,出自靈魂的作品才能進入靈魂,因為畫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表達,但國內對於抽象畫的欣賞水平仍需加強,一般說來都先看畫名,這是錯誤的,題目只能有「點睛」的功能,「感知、想像、解析」三個過程還是最重要的,三者能夠接近藝術家的原點,也是審視優秀藝術品的條件。


 




旭海  30F  2005


 



徐:沒錯,畫本身就能表達精神層面,藝術家須不斷在磨練心智與性靈;對我而言每一幅作品都要琢磨很久,有時畫到沒有感覺了就放一邊,不要再強求,時間到了就有辦法,多一筆可能成了!記得當代藝術家Hans Hofmann曾經提過「寓繁於簡」的創作精神,儘管最後作品呈現出簡潔的畫面,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卻是經過許多繁複的思考、筆觸、與多層次的色彩琢磨,最終,在極簡練達的畫面上呈現出耐人的興味與質感。


 


    以<旭海>為例,在極簡風格的橫式構圖上,海面的色彩層次變化非常細膩,更耐人尋味的是畫作的表面處理充滿著流沙的肌理。隨著年歲的增長,越能夠享受簡單而有質感的樂趣,這樣的品味也表達在我的創作上。


 




春雨行書  20F  2005


 


古典色彩 當代創作


 



陸﹕看<春雨行書>這幅畫,色調非常優雅,讓我聯想到宋代的青瓷,極為溫潤內斂而雅致的意境,那是怎麼辦到的?發覺你有非常好的色感,我認為對畫家而言,線條可以鍛鍊,構圖的修養可以經長的時間的琢磨而有所領悟;然而色感卻是天生的,所謂「色調是藝術家的調色盤」(Tone is artist’s palette),「響亮的不是顏色而是調子」。你的畫作每一幅都有屬於自己的色調,讓欣賞畫的人馬上可以抓住色彩的主軸。


 


徐﹕色調構圖和色彩構圖同樣重要!從色調構圖及線條律動,更能體會出畫家內在的心靈秩序感。


 


1986年我開始研習陶藝,除了造形外也花了一些工夫去研究釉彩,你可以從我現在的作品中發現宋代青瓷的色彩,唐三彩,汝窯的白釉色調,紫鈞釉彩,鹽釉調子的效果….。從古典中去找色彩,用現代的顏料與技法來呈現,這種穿越古今的感覺很棒!


 


<春雨行書>,用的是極簡的青瓷色彩,加上靈動的書法線條,彷彿是在春雨及微風中的悠遊舞者;整幅畫在青瓷的色調當中隱約透出一塊渲染的粉紅,象徵了迷離雲霧當中的杏花雨。我喜歡宋朝文人溫婉典雅的藝術風格。


 




藝術治療與分享


 


陸﹕藝術創作以及展覽之外,就我所知,你最常做的公共教育活動是演講,這也是一種與大眾分享與溝通的良好管道。你的作品充滿著光與澄明的色彩及正面的生命能量,是很好的藝術治療。


 


徐:1980年代末期,我客居歐美,並且開始參加一些國際展覽,當時法國的藝評人對我畫作的看法是「融合東西方的」(oriental and occidental)「正面的、光明的」(positive and bright)


 


一開始從事藝術,是為了怡情養性,其實是蠻獨善其身的「小乘」想法,直到有一回我修行華嚴經的海雲師父提醒我要能夠「處眾」,這盞覺性明燈從此指引我走入眾人。藉著在企業及社團的講座,分享創作與生活的喜悅,分享如何欣賞藝術,並教導人們解放心靈,快樂的工作、活潑的創作與生活。


 


很深刻地記得前年在SARS期間,我的一場畫展及表演,給戴口罩來欣賞的觀眾帶來很大的心靈撫慰,看了表演之後,他們很欣慰地告訴我這是這幾個月以來他們最喜悅與最不恐懼的一天。藝術真是心靈治療的良方!我也深信自己有這種使命感。


 


    今年七月,我也在「生命教育」課程的師資班上分享藝術之美的講座;美感教育事實上是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我們的兒童及青少年都能在生活當中享受美感教育,這種美的生命能量會讓他們的生命自然不會感到空虛、無奈與刻板!


 


歡喜做自己


 


陸:身為一個國際自由人,經常往返兩岸三地及美國,觀察當地的藝術家作品及市場趨勢,我在中國就找不到像你這樣的作品,由此可見人是環境之子,在經歷文革鬥爭貧窮及經濟快速成長的爆發過程,藝術家也受大環境影響,還沒有辦法靜下心來享受如此優雅、沉靜而細緻的生活。你的藝術體驗與創作完全來自優渥的生活與他們大不同!


 


徐﹕事實上不是優渥;而是優雅、質樸、享受當下的深刻生活體驗。藝術與生活渾然一體,我想這就是我的生命氣質與創作風格吧!藝術家不就應該真誠地表達自己,儘管現在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市場很熱絡,如果沒有自知、包容與自省,而一味的依循模仿他們的作品形式,就無法自在的創作,這樣子產生的作品既不稱為藝術,也就不是徐畢華獨特的品牌了!


 


陸﹕除了平面繪畫,您對自己的藝術創作還有什麼期許?


 


徐:我做的是混合媒材的創作(mixed media),近年來也做了許多跨領域的合作,例如與舞蹈家、服裝設計師(林國基)的合作,未來將進一步與音樂人合作。混合媒材對我而言不只是平面的創作,未來亦將朝向立體裝置藝術努力,發揮更大的創作能量。


 


 


衷曲


 


園藝、插秧是「藝」字最初始的意思,而後「六藝」之禮、樂、書,涵蓋舞蹈、音樂、哲學、書法等發展;在屬於東方民族的藝術中,抽象畫所觀照的正是藝術家自身對宇宙、人、萬物的信念。


在盛夏山間的綠林白屋裡,我們一邊喝著藝術家為我們沏的檸檬香茅草茶,一邊享受這一場豐感藝術對談,在徐畢華身上,我們看到她既都會又質樸的特質,她是縱情山水的農婦藝術家,卻又是深具國際視野,遊於藝的逍遙玩家!我們欣賞到她在福爾摩挲這一片鄉土用心生活,用雙手、用身体、用心靈栽培出來萬情的藝術花朵,其餘韻飄香,隨著心境、時空的推移,將持續的浮現在您我心靈…… 2004/11定稿

 


註一:札哈.哈蒂(Zaha Hadid)世界頂尖的前衛建築師、藝術家,作品引領了近年來世界的繪畫、建築、室內設計等風潮。


 


註二: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繪畫造詣深度,被認為超越林布蘭特,對空間、光線、色彩技法,具獨特高超成就,〈The Milkmaid〉、〈The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為最出名之畫。


 


 


<附錄>


 


對談人物小檔案


 


陸潔民:


 


1957年生,1981年赴美,理工背景出身,原本在美國加州矽谷從事預警雷達系統電子工程工作(RWR),於1988年在偶然的機緣接觸藝術,而一頭栽入了藝術世界。


 


曾經擔任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祕書長、現任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顧問、大陸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作為一名國際自由人(international  freeman)長期在兩岸三地及日、韓、歐美各國觀察藝術作品、趨勢與市場。敏銳及寬廣的國際視野為當今華人藝術圈不可多得的藝術產業(收藏與賞析)顧問。


 


徐畢華:


1957年生, 1979年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1987年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主修藝術史,1989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學院主修繪畫。


現在為專業藝術創作者---專門從事混合媒材創作,跨領域創意合作,花藝研究,自然與人文寫作。她的作品傳承了西方極簡主義及色域繪畫風格,並融合了中國書法藝術及氣韻生動的精神,藉以表現人的身、心、氣、靈,與宇宙自然整體的和諧觀照。


其抒情抽象作品融合東西美學及文化思維,不斷創新,早已超越學院傳統,發展出獨特的文人抽象創作,色彩澄明,極富當代性,如今廣為公共空間,以及世界各國收藏家典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ua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